米芾(1051-1107),初名黻,后改芾,字元章,自署姓名米或為芊,時人號海岳外史,又號鬻熊后人、火正后人。祖籍山西,然遷居湖北襄陽,后曾定居潤州(今江蘇鎮(zhèn)江)。能詩文,擅書畫,精鑒別,書畫自成一家,創(chuàng)立了“米點山水”。其個性怪異,舉止顛狂,遇石稱“兄”,膜拜不已,因而人稱“米顛”。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,又稱“米襄陽”、“米南宮”。與蘇軾、黃庭堅、蔡襄并稱“宋代四大書法家”。
米芾作為北宋著名的畫家,處在一個文人畫的成熟時代,其繪畫題材十分廣泛。米芾在山水畫上成就最大,擅水墨山水,人稱“米氏云山”。米芾的繪畫源出董源,他不喜歡危峰高聳、層巒疊嶂的北方山水,欣賞的是江南水鄉(xiāng)瞬息萬變的“煙云霧景”,“天真平淡”,“不裝巧趣”的風貌;所以米芾在藝術風格里追求的是自然,他所創(chuàng)造的“米氏云山”都是信筆作來,煙云掩映。米芾的畫跡已不存在于世,目前唯一能見到的,也很難說是真正意義上的“米畫”——《珊瑚筆架圖》,畫一珊瑚筆架,架左書“金坐”二字。然后再加上米點和題款,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,米芾以畫代筆,頗有意趣。
《珊瑚帖》 紙本墨跡行書 縱26.6cm 橫47.1cm 故宮博物院藏
米芾生平書法用功最深,擅篆、隸、楷、行、草等書體,成就以行書為最大。雖然畫跡不傳于世,但書法作品卻有較多留存。米芾的用筆特點,主要是善于在正側、偃仰、向背、轉折、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、沉著痛快的風格。字的起筆往往頗重,到中間稍輕,遇到轉折時提筆側鋒直轉而下。捺筆的變化也很多,下筆的著重點有時在起筆,有時在落筆,有時卻在一筆的中間,對于較長的橫畫還有一波三折。米芾自稱“刷字”,明里自謙而實點到精要之處,“刷字”,體現(xiàn)他用筆迅疾而勁健,盡心盡勢盡力。他的書法作品,大至詩帖,小至尺牘、題跋都具有痛快淋漓,欹縱變幻,雄健清新的特點。從存世界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跡來看,“刷”這一個字正將米米芾傳世的書法墨跡有《向太后挽辭》、《蜀素帖》、《苕溪詩帖》、《拜中岳命帖》、《虹縣詩卷》、《草書九帖》、《多景樓詩帖》等,《苕溪詩》和《蜀素帖》為米芾行書最高成就的傳世作品。
《苕溪詩卷》全稱《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詩卷》紙本行書 縱30.3厘米橫189.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
《蜀素帖》亦稱《擬古詩帖》 墨跡絹本行書 縱29.7厘米 橫284.3厘米 現(xiàn)存臺灣故宮博物院
《法華臺詩帖》 紙本 行書 縱29.8厘米 橫4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
《破羌帖跋贊》) 行楷書 縱22.9厘米 橫48.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
《來戲帖》 翰牘九帖之一 紙本 行草書 縱25.5厘米 橫43.6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
圖文摘自公眾號國畫賞析
天水東煜經典文化產業(yè)有限責任公司
2021.12.24